资源描述
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05 一场瞒天过海的“假死”大.pdf内容摘要: 05 一场瞒天过海的“假死”大戏你好,欢迎继续收听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这集小说的名字叫做《他是否还在人间》。故事说的是一群画家为了出名而导演了一出瞒天过海的“假死”大戏,怎么回事呢?话说某一年的春天,小说主人公“我”到一个地方度假,度假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叫斯密士的人,两人一来二去成了朋友。有一天,主人公和斯密士正在吃早饭,从餐厅门口走过一个男人,斯密士表现得好像认识这人,甚至拿手指了指他,但却欲言又止,反应非常古怪。你看,马克·吐温在一开头就设了悬念:这个门口出现的男人是谁呢?四个画家的出名计划别着急,当天晚上故事的主人公又遇到了斯密士,这次斯密士告诉了他一个惊天大秘闻!咱们先来听听:斯密士说他多年以前是个年轻的画家,很穷,到处流浪,后来遇到了三个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穷画家,四个人成了好朋友,住在一个村子里,穷得连萝卜都吃不上,还欠了许多债。这些画家就想啊,怎么才能翻身呢?为什么有些人的画能卖出那么高价钱,而他们的画却一文不值?这时候,有一位年轻画家提出了一个看似荒唐的想法,他说:“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人类历史上有一条规律,那就是很多艺术家都是死了以后才出名,必须是死了以后,活着就没人搭理你。”所以,他的计划就是,在这四个画家里面安排一个人“假死”,然后制造出“伟大画家逝世”的舆论效果,让这个死掉的画家身价噌噌噌地往上涨,作品卖到天价,这样他们就都有钱了。问题是,安排谁假死呢?那就是由抽签决定,谁抽中了就由谁来假装死亡。这主意一提出来,所有人都觉得太疯狂了,但后来他们又都被说服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位年轻的画家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听起来很靠谱。计划是这样的——首先,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面,被抽中的画家必须拼命地画画,多存一些作品来当作遗作。这些画甚至都不用是成品,只要画些草稿就行了,然后在草稿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这样反而更有特色和派头,等到大家以为这位作家去世以后,这些草稿就会变得超级值钱。同时,当这位画家准备遗作的时候,剩下的三个人就要帮着给他大肆鼓吹了,制造舆论势头。他们要到巴黎和其他地方找到一些卖画的商人,在他们身上下功夫,把这个画家的名声给吹起来,让他身价大涨。等到两边都准备好以后,时机一到,就宣布这个伟大画家去世了!最后再给他举办一个轰轰烈烈的葬礼!而这个假装去世的人,他只要改名换姓,销声匿迹就行了。全世界除了他们四个人,不会有第五个人知道真相。接下来就进入到实施阶段。“绘画大师”米勒结果,一个叫做米勒的画家抽中了签,由他来假装死亡。按照计划,米勒留下来画画,包括斯密士在内的另外三个人,则分头出发去帮米勒吹出名气。在路上,斯密士先是遇到一个有钱人,两人聊了几句,有钱人很赏识他的画,还把斯密士称作大画家。趁着这人对自己有好感,而且还一副挺懂画的样子,斯密士赶紧拿出了米勒的画,问这有钱人,说:“看样子您很懂行呀,那这个人的画您一定见识过吧?他可是我的老师呢!”有钱人愣住了,他并没有见过米勒的画。这时候,斯密士假装惋惜地说:“啊?您不会……连弗朗索瓦·米勒的签名都认不出来吧!”听到斯密士这么一说,有钱人马上改口说:“怎么会认不出来呢?确实是米勒的大作!刚刚脑子不好使,现在想起来了,大师米勒!”就这样,斯密士吃准了有钱人的虚荣心,知道他们不愿意暴露自己的无知,狠狠地宰了对方一笔。米勒的那幅画本来连一把白菜都换不来,结果卖出八百法郎的高价!往后,斯密士战无不胜地卖出了更多米勒的画,一边卖画还一边透露说,这位米勒大师生病了,可能活不久了。而另外两个小伙伴的分头行动也很成功,他们和各地报纸搭上关系,在上面发布新闻。而且这两个小伙伴十分聪明,他们安排的这些新闻报道口吻非常高冷,一上来压根不介绍米勒是谁,直接就说“伟大艺术家米勒先生”,把读者们唬得一愣一愣的,最后人人都知道了一位艺术大师即将陨落,并且为之哀痛惋惜。可笑的是,读者之前根本就没听过米勒这人,你看,到这里,马克·吐温不仅讽刺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还将当时人们的无知,附庸风雅的从众心理也狠狠地讽刺了一把。就这样,消息从法国传到整个欧洲,全世界都知道了大师米勒和他即将去世的消息。六个礼拜以后,米勒完全爆红,时机已到,四个人决定下手,他们在世界各大报纸发出病危通知,十天之后噩耗来了——伟大的画家米勒逝世!整个丧礼盛况空前,搞笑的是,棺材里装着的是个蜡做的假人。他们四个人亲自抬着棺材,其中还有米勒本人!通过这场炒作,他们四人大赚一笔,有张画以前五法郎都卖不出去,后来竟然有个人花了五十五万法郎才抢到手!你看看这翻了多少倍?到这里,斯密士讲完了他的经历,并且恳请主人公替他保守秘密。紧接着,他解开了一开始的谜团:原来早上餐厅门口的那个男人,假名叫麦格南,而他的真实身份就是弗朗索瓦·米勒。马克·吐温的黑色幽默你看啊,一个默默无闻的画家被策划假死,通过媒体大肆吹捧,一跃成为大师,身价飙升,马克·吐温他要讽刺什么呢?其实就是讽刺为这场骗局买单的有钱人和大众。人们为什么会上当受骗?斯密士他们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吃准了人们对艺术的势利的态度,人云亦云,盲目跟风,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斯密士遇到的有钱人,明明没听过米勒却不好意思承认;而报纸上说米勒是大师,于是所有人就都觉得米勒是大师,他们几乎都没怀疑过这个米勒是谁。人们一方面害怕暴露自己无知,另一方面又希望跟风时髦,而许多真正有才华的艺术家却总是被埋没,往往到死后才被人追捧。接着,咱们来看看通过这篇小说能学到什么技巧。这篇小说最突出的风格是黑色幽默。什么叫黑色幽默呢?简单来说,就是用喜剧的方式来表现悲剧的一种文学方法,它的关键是颠倒。你看啊,艺术家之死本来是一件悲剧,但马克·吐温却抓住死亡这一点来做文章,把它设计成一出充满喜剧色彩的“假死”行为,让读者感受到浓浓的荒诞感,而在这个荒诞的事件中,那些人模人样前来哀悼的人,那些看起来懂艺术的有钱人,他们的愚蠢全部暴露无遗,可以说讽刺效果就非常深刻了。而这种颠倒角度,咱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借鉴。你可以去寻找一些看起来是悲剧的事情来把它想办法写成喜剧,或者反过来,把本来的一件喜事写成悲剧,这常常会让你的作文有出乎意料的冲击效果。好,这一集就到这里,下集的故事叫《火车上的食人事件》,有点吓人吧?马克·吐温写了一个既有点儿可怕,又非常荒诞的故事,咱们下一集接着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