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下载格式:docx|上传:2023-3-17 14:09|阅读:16次|页数:2页|大小:15.39 KB|文档ID:60704  中学语文 同课异构 评课稿.docx内容摘要:蓝光中学语文“同课异构”评课稿 今天上午我们聚在学校阶梯教室,聆听了三位同行的三堂课。我校两位年轻教师充满活力,与学生打成一片,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丹阳名师刘老师更是经验丰富,极好地驾驭课堂,给我们呈现了一堂十分精彩的现场课。 总体来说,三位老师课堂结构明晰,没有一般课堂常犯的诸如结构支离破碎,读、背、分析、体悟互不沾边的问题,而是在教师的宏观把控和引导下,学生边读边背边分析体悟,循序渐进地品读诗歌味道,学习鉴赏方法,领悟诗人情感。这一点上,专家刘老师课堂表现的尤为明显。 具体说来,在导入课堂部分,我校吴老师和专家刘老师不约而同选择了以四大美人为课堂切入点。在图片处理上,吴玮老师选择让学生讲解“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典故,一上来就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本堂课师生交流开了个好头。略有不足的是学生表达稍显繁琐,从开课学生背诵《蜀道难》全文到学生讲完四大美女相关典故,耗时十分钟。当然,这也和我校学生初次在这种场合上课导致的情绪紧张有关。相应的,专家刘老师以“看图识人”的方式让学生阐释“辨识理由”,得出诸如“红颜薄命”等观点,更显简洁清爽,用时也仅仅三分钟,而且,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刘老师的风趣幽默使师生很快熟悉起来,为本堂课的成功打开了良好的局面。我校另一位讲课老师高老师在引入课堂部分独辟蹊径,以全班合唱的《火柴天堂》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以流行歌谣《成都》引入杜甫草堂,开课可谓生动别致、设计巧妙,且耗时也仅仅五分钟。 课堂主体部分,吴老师借助 PPT 课件,在交代学习目标之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大胆反馈预习效果,让学生谈论写作背景,让学生简述昭君出塞的故事。当然,学生可能有部分记忆混淆之处,吴玮老师都予以了一一纠正。接着“初步感知”环节,吴老师给学生们五分钟时间划分节奏,朗诵诗歌,同时小组讨论,让学生复述诗歌内容。怎么说呢,这一部分稍显急促,可能是时间关系,学生有可能没有真正进入文本。的确,律诗需要读,而且是认真读,平仄节奏带着感情地吟诵,但只有两个学生起立读了一下课文,是否可以再增加几位同学,另外,复述文本内容也似乎欠深入具体。到这一块设计为止,专家刘老师与吴老师的设计流程十分相似,可见吴老师的课堂设计理念是正确的。刘老师也在展示学习目标之后进行了当堂诵读和复述诗歌北容的活动,以“比赛朗诵”的方式“寻找富平好声音”,显得十分亲切生动,参与朗诵和复述的学生有八名之多。在课堂主体的第一部分,高老师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说杜甫,背杜诗,谈感受,学生参与度高,老师总结到位。所谓温故知新,效果很不错。接着,高老师抛出第二个问题“你所知道的王昭君”,这一部分用时近十分钟,师生从不同角度谈了对昭君的认识,甚至有学生谈到“王者荣耀”中昭君的形象。讨论过程中的确展示了学生活跃的思维,但似乎有点蔓延无边,是否可以适当收束一二。之后,高老师正式进入诵读和逐句解读的过程,用时八分钟,似乎有点仓促。当然,这也可能是由于学生原已对该诗有较深了解有关。接着,高老师抛出了第三个问题“杜甫与昭君的相似之处”。在高老师的积极鼓励下,同学们表达的极为精彩,有些视角颇具特色。最后五分钟结尾部分,高老师围绕“民族大义”的中心,问询同学们中国同昭君有一样品质的女性。这一部分十分的开放,对学生们五花八门的答案似乎可以更包容一点。回到之前,在课堂主体部分的第二阶段,吴老师给学生们提出了四个问题,让学生们合作探究、研读剖析。吴老师设定的是十分钟讨论时间,但可能还是第一堂课略显紧张吧,仅仅给了孩子们五分钟时间就开始回答。在交流过程中,第一个问题关于诗眼及其几层意思,学生回答完老师未有相应评价。此类题是诗歌考查重点,是否可以适当强调一下。当然,这一问题在教材配套练习册上也有相应练习,相信之后练习的时候吴老师一定会强调到位的。剩下的三个问题,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气氛活跃,对首联写昭君村,颔联颈联忆昭君事,尾联抒昭君情都有分析。可以商榷的是是否可以更深入分析一下文中的重点字句,同时适当拔高一下对文本的理解。最后五分钟,吴老师总结了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步骤,对全课进行了总结,并布置了课后训练。同样是这样的大体思路,专家刘老师在运作过程中更显高效。开课十五分钟,在熟悉了文本内容和背景知识后,他开始直面学习目标第一点“把握人物形象”。他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自己总结,一联一个特点,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很强。当然,就“春风面”一词究竟该如何理解,似乎还可推敲一二。紧接着刘老师围绕诗眼“怨恨”儿子,给学生抛出了在颔联颈联寻找原因的问题,同样是一句一个原因,指向明确,概括得当,可操作性极强。这两个问题都体现出刘老师极其重视文本阅读,让学生细梳理、慢咀嚼,自得其意的教学特色。紧接着,在学生熟悉并掌握了文本意义后,刘老师抛出了两个延伸问题:(1)昭君地位由卑到尊,为何还会怨恨?(2)“咏怀”二字是否与内容不符?第一个问题不仅引发学生思维,而且涉及到古代传统文化知识,十分精彩,让人一下联想到古代蔡文姬归汉,《红楼梦》里湘云远嫁以及《家》中鸣凤的悲剧。第二个问题承上启下,把课堂过渡到新的阶段:对学习目标第三点的理解。这样巧妙的构思使课堂结尾阶段力度十足。通过 PPT 的介绍,同学们对咏史怀古诗的内容,答题步骤,抒发情感,特点等等都一目了然,而且让学生本堂课学习的理论有了文本的落实,文本有了理论的升华,真的是匠心独具。最后五分钟,刘老师让学生实战演练了杜甫的名作《蜀相》,他并没有大篇幅全方位解读,而是针对两个问题,让学生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总而言之,今天上午的三节课,给我们这些听课者很深的启示。虽说诗无达诂、教无定法,但像刘老师一样,对文本深入分析,积极引导学生细致体悟,也正是我们在座的每位老师应努力的方向。让我们以此次给我们热心送教的刘老师为榜样,灵活运用教育教育方式,对文章作者持敬畏心理,对文本持欣赏的态度,立足文本,知人论世,针对学情,精心设计,让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中学语文 同课异构 评课稿.docx
(15.39 KB, 售价: 100 学币)
|